「一見鍾情」
年輕時代,我只相信一見鍾情,我以為其他種類的戀情都是經過妥協的結果,可能過於功利。或許因此,我談過許多起初美好,最後近乎悲劇的戀愛。
因為不知道愛情倒底是什麼,盲目摸索,感覺應該更像「疫情」,是以災難程度大小來感受強度的,有一種說法是「失去之後才知道愛得多深」,但我深以為卻是「在一起之後才知道分開比較好」。
氣質、長相、身材、打扮或者某種難以描述的「整體氛圍」,就是這樣打中你的心了,你覺得再也無法忍受見不到他,你盼望因為與他靠近,他所有美善、魅力就都屬於你,你想像與這樣的人共度晨昏,進一步說話、親密,甚至,一起生活,白頭偕老。奇怪啊不管幾歲,即使是少年少女,在一見鍾情時,也都會產生「此生非你不可」的貿然念頭,而這些更教人確定愛的神秘,愛的不可解釋,以及愛的「模糊形狀」。
面對「那個人」,我們總是太急切了,深怕一旦錯過就此永遠錯過,或者也不知道怕什麼,那種不能自制、為某人神魂顛倒,那近乎飛蛾撲火的種種行為,都讓你感到愛意充滿,行動力滿分,愛情就這樣來了,你沒多問,多想,能在一起就好。
無論多麼強烈的一見鍾情,進入愛情之後,就是二見,三見,常見,你看見他,他看見你,你們關係日益頻繁,深入,你驚訝於「這是我當初愛上的人嗎?」或者「她為什麼越來越美好,讓我越陷越深?」我就曾經在某段戀情裡,幾乎第一個星期就想要分手,簡直大夢初醒。我後悔於為什麼不認識深一點再交往,但我們已經寫了好多好多信了啊,我好像也已經知道他的這些那些過往,這個那個疾病,他為我描述過之前的瘋狂、悲傷、痛苦,然而,交往前那些只是「故事」,交往後,那些曾經瘋狂的舉措,變成了我的「生活現實」,我只想逃。
確實,觀察再久,有許多事不是戀人的時候是無法發現的,不只是那些「日常生活細節」或「人格特質」,而是在面對與人「親密」「冷淡」,面臨「選擇」「失望」「挫折」時的反應,我們會對最親密的人毫無保留地展現,甚至,我們會對她進行「感情勒索」,甚至召喚、引發自己內心也不知悉的「黑暗」與「狂暴」。
一見鍾情的危險在於,使人輕易地構想一種隱惡揚善的「愛情」,將戀人的優點放大到極限,以致於交往時失落更深,造成紛爭,或陷入自己也無法解脫的困境,甚至把生命都困住了。雖然這些過程是學習愛、學習理解人、學習面對人生並非如想像中般一帆風順的體驗,但初試愛情滋味的人,或者始終帶著少女心戀愛的人,往往因此承受超過預期的傷害,甚至失去勇氣無法再進入愛情。
我們可以做的,並不是關掉一見鍾情的機制(如果有這種裝置的話),而是,從這使我們一見鍾情的對象(有時是一種類型,你總是愛上某種類型的人,談著劇情相似,結局相同的戀愛,而只悲嘆自己命運不佳,遇人不淑),反過來認識自己,辨明自己心中的恐懼、失落、遺憾與追求,在與這個看似「命定的對象」互動的過程裡,嘗試修補自己,進而可以不需要透過特定的符碼、特徵,來尋求愛情。不再企圖透過愛情「立即」地使自己完整、或得救。
無論是日久生情也好,一見鍾情也罷,那些沒有美好結局的愛依然貴重,重點在於整個過程我們到底經歷了什麼,學習了什麼,倘若我們知道,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是設計好來「符合我的需求」「使我一定幸福」的,我們體驗各種愛的「開始」,那最神秘、最不可捉摸,最令人激動的時刻,但心裡知道,即使如此,自己的人生依然需要自己背負,這段愛情未必會以美好結局作收(誰知道結局到底在哪?),理解愛情的無常,不讓一次愛情的結果打碎自己。
我曾經期待著這世上有某個人如此美好,足以使我的人生也變得美好壯闊,曾經,有人緊抓著我不放,或者我不顧一切去追不屬於我的愛情,最後兩敗俱傷,身心破裂。經歷過許多次精疲力竭的愛情,我慢慢知道,無論遭遇再美的人,人無法透過佔有來使自己成長,真正可以使人生變得更好的人,不是他人無盡的愛,而是自己的成長,而我更期盼自己從等待拯救、期盼奇蹟以戀人的形象出現的人,轉變為可以帶給他人幸福的人。
選自《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》